•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世界短訊!車展觀察:各家品牌在上海搶灘登陸,技術路線沒有好壞之分!
      發布時間:2023-04-23 23:47:56 文章來源:商業新知網
      本屆上海車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本屆上海車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除了它是疫情之后的首個國際A級車展,還有這更是新能源汽車成為市場增長主要動力之后的首次“閱兵”,各新能源汽車品牌以及造車新勢力們,還有國際大廠的新能源車型們的全新亮相,大家都以一個全新的面貌迎接消費者和市場的檢驗。就好像我們小時候新學期開學第一天一樣,背著全新的書包和學習用品,在新的教室迎接老師的檢查——每個人都精神抖擻著迎接新的學期。

      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內在邏輯都是一樣的——就是交出一份滿意的試卷。


      (資料圖片)

      當前,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主流方向,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了新能源領域的投入和布局。

      于是,我們看到了奔馳的全面電動化戰略,大眾ID.7首次在全球線下展示,沃爾沃EX90出場、本田e:N2概念車亮相,還有比亞迪的仰望,上汽的智己,吉利銀河L7,哪吒GT,極氪X,蔚來ES6,小鵬G6等等諸多新車讓人印象深刻。

      就像本屆上海車展的主題說得那樣“擁抱汽車行業新時代”,大家都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領,力圖擁抱市場的新變化。

      但如何交出滿意的答卷,卻成了各家車企需要面臨的問題。

      何謂滿意?筆者理解為就是滿足用戶的差異和場景化需求,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產銷超過2500萬輛的龐大市場。

      舉個最生動的例子,理想汽車采用的增程式技術,一直以來被有些車企吐槽為落后的技術路線,結果理想汽車月銷超過2萬輛,成為造車新勢力銷量排行榜上的頭部玩家,讓之前發出質疑的聲音啞口無言。

      在這里,《百姓評車》想說的是行業進步、市場發展是由市場需求和技術研發共同推動的,只有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技術研發才是有效研發,從這個角度來說,技術路線不應該有先進或者落后之分。

      新能源轉型是大勢所趨,細化到各個品牌身上,各家的落地方案就有些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味道。

      技術路線百家齊放

      本屆上海車展上,各家車企一共舉行了150余場發布會,各種新戰略、新產品、新技術集中展示。中國品牌明顯跑在了前面,用混動搶占合資品牌燃油車的存量市場,用純電保持技術領先。

      前者有,長城汽車采用Hi4混動技術,加速新能源與智能化全面布局。哈弗梟龍/梟龍Max首次搭載該技術,實現了“兩驅價格四驅體驗、四驅性能兩驅油耗”。

      在車展前夜,比亞迪發布云輦-C、云輦-A、云輦-P、云輦-X四套車身控制系統,垂直方向解決車身智能控制問題。海鷗、仰望U8、仰望U9和騰勢N7四款重磅車型亮相上海車展;

      吉利汽車現場正式發布銀河L7智能座艙——“智愛座艙”,銀河L7搭載“8155旗艦級座艙芯片+吉利銀河專屬原生智能座艙系統銀河N OS”,智愛座艙是一個集“高顏值、雙算力、易操作、全感官、全域FOTA”于一體的超級智能終端;

      上汽集團智己汽車在2023年上海車展上發布AI4M戰略,其中聯合Momenta發布行業首個D.L.P.人工智能模型,率先將數據驅動的規劃算法應用于量產項目。

      造車新勢力們則主要突出800V高壓平臺和全棧自研。蔚來的NT3.0,小鵬的SEPA2.0,理想的純電解決方案,均是800V高壓+快充電池的方案,宣稱的充電性能均達到充電5分鐘,續航增加200公里的水平。全棧自研已經由過去的軟件自研擴展到了硬件領域,理想汽車的碳化硅功率芯片就是例證。

      合資品牌在技術上則是加大了跟進的力度。奔馳的全面電動化、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更是說出了“中國是未來所在”的話,并帶著20款新能源車型亮相上海車展,大眾帶著全新ID.7在上海車展全球首秀,展臺C位上擺放的都是ID系列車型,通用和豐田則是推出了E5和Bz3,用性價比這些中國品牌曾經使用的殺手锏來和中國品牌競爭。

      隨著中國車企逐漸向外拓展,與國際車企的競爭已經從國內走向全球。雙方以前的競爭只決定中國市場的表現,而現在則關乎全球市場的優勝劣汰。這也是各大品牌在上海車展上爭奇斗艷的原因。

      市場需求才是檢驗標準

      國際車企和中國品牌雖然是競爭激烈,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兩者之間的選擇并不是非此即彼,這種情況不僅體現在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和中國品牌新能源車之間,甚至在油車和新能源車也同樣如此。很多時候,消費者的用車需求是多樣性的。因為各地消費水平和使用環境(比如南北方的冬天、一二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補能設施的布局差異化)各不相同,消費者在選擇燃油車型、混動車型、純電車型方面的選擇也更不相同。

      在這種情況下,勢必就要有多種技術路線并存。手機市場出現的贏家通吃的局面在汽車市場并不會出現。

      因此,我們會看到插混車型在北方的使用環境更適用,純電車型在南方更適用的情況出現。在四五六線城市,因為受消費水平的影響以及補能設施的布局數量的影響,消費者買車可能更傾向于燃油車,甚至是二手燃油車。

      正所謂千人千面,沒有哪家能夠一統江湖。

      正如現在大家常用的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已經是各自市場的主流,但是功能機和PC電腦仍然有市場。用戶的差異和場景化需求,是決定市場消費結構的重要因素,技術研發雖然推動行業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要服務于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傳統燃油品牌,還是新能源汽車品牌,無論在技術上如何深入研發,營銷上如何采用什么樣的策略,最終都應該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對技術研發是充滿了尊敬的,就像前文說的那樣,只有滿足需求的技術研發才是有效的,兩者對于推動行業進步、市場發展都是缺一不可的。

      說回本屆上海車展,盡管新能源技術風頭更勁,但這不意味新能源汽車短期內就能壓倒燃油車。新能源化是一個趨勢,但是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是一個反復拉扯的過程。

      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聯合某車帝發布的《新能源與燃油車用戶消費行為洞察報告》顯示,消費者對于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選擇,并非“非此即彼”,相反,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型的用戶選擇偏好層面,同時考慮購買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消費者達52%,僅考慮購買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用戶比例分別為38%和10%。

      目前階段,新能源車在續航、環境耐受以及補能方面,和燃油車還存在差距,對于各家品牌來說,面對市場需求,用技術實現使用場景,兩條路走路,才能全面擁抱行業變革。

      百姓評車

      筆者還是那句話,技術路線沒有好壞之分,新能源車和燃油車也不是彼此對立,歸結到底,一切都需要市場檢驗。

      關鍵詞: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