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全球熱文:鄉村圖書室見證一座“城市村莊”的嬗變
      發布時間:2022-11-03 15:30:21 文章來源:法制文萃報
      □記者彭飛□通訊員李婧瑜在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南關村,一間有著36年歷史的鄉村圖書室,見證了這座村莊的產業興旺歷程,也承載了一代代村民共

      □ 記者 彭飛

      □ 通訊員 李婧瑜

      在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南關村,一間有著36年歷史的鄉村圖書室,見證了這座村莊的產業興旺歷程,也承載了一代代村民共同的鄉村記憶。


      (相關資料圖)

      裝修后的南關村農家書屋將成為“甲骨文書屋”

      南關村農家書屋位于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二樓

      南關村農家書屋

      南關村,因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古城南門外而得名。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城市村莊”卻擁有一家遠近聞名的農家書屋,這家書屋至今已經有36年的歷史。

      在書籍資源匱乏的20世紀80年代,簡陋的書屋成為村里年輕人最重要的精神糧倉,滋養了一代人的成長。此后,村辦實業公司掛牌,它成為技術工人的重要知識寶庫。轉為農家書屋后,這片文化陣地再次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如今,它正被改造升級為獨具特色的城市書房——“甲骨文書屋”,或將成為市民新的打卡地。

      小小的書屋,見證了南關村的成長嬗變,也成為一代代南關村人的共同記憶。今年70歲的李云,從2002年起開始擔任南關村村委委員,并接手圖書室的管理工作。時至今日,她已經跟農家書屋打了二十年的交道。

      “1986年,南關村就自建了圖書室,當時是安陽郊區140多個村莊里最早的。可以說,讀書影響了南關村整整36年,所以辦好農家書屋這件事兒,不僅是南關村‘兩委’干部的職責與使命,也是為南關村人傳承與守護一處文化記憶。”2022年8月的一天,記者走進南關村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李云用這樣一段話開啟了當天的采訪。

      一摞“編外”圖書 ——

      見證36年傳承堅守

      如今的南關村農家書屋位于村委綜合服務中心—— 一座磚紅色外墻的小樓里。書屋進門處靠近管理員辦公桌的一側,專門設置了一處洗手池。讀書前先洗手已成為走進書屋的南關村人的習慣。

      “俺村人愛看書,有人看了幾十年,有些書也存了幾十年。”說話間,管理員李云麻利地從書柜最下層搬出一摞捆綁的舊書。這些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村里辦圖書室時留下的,目前已經很少有人去看這些“編外圖書”,但它們卻見證了南關村農家書屋一路走來的36年,并培養了幾代南關村人的讀書習慣。

      如今的書屋開闊明亮,書籍種類更豐富,閱讀環境也得到了整體提升。偌大的房間被書架劃分成兩個區域,靠窗的一側為讀書區,窗明幾凈,中午的陽光投射到屋內,和煦而美好。

      提及南關村圖書室的緣起,李云表示要從三十多年前說起。

      1986年,在東郊鄉政府倡議下,南關村以“兵青婦之家”名義牽頭建立了當地最早的一家圖書室,并在村委會二樓騰出了一間獨立房間,圖書一部分由黨員、團員、村委工作人員捐贈而來,另一部分由村委購置,圖書加起來有上百本,就這樣南關村有了自己的圖書室。

      20世紀80年代,為促進農村經濟騰飛,安陽市委、市政府實施了備受全省矚目的“千村百萬工程”。此后安陽市各鄉村競相爭先促發展,排名靠前的八個鄉村被贊譽為“八大金剛”,位于市郊的南關村便位列其中。

      1987年6月,南關村掛牌成立豫北實業公司,由彼時的南關村支部書記王斌擔任公司黨支部書記兼總經理,公司就在村委會掛牌,聯合辦公,但圖書室仍保留。

      王斌回憶,南關村圖書室在公司的發展壯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那時候廠里好多年輕人都喜歡到這里借書,借書的人也比較多,尤其是科技類的書籍比較受歡迎。”

      2008年,農家書屋工程在南關村落地,位于德隆街15號的南關村老圖書室被并入到目前位于南關村新村六生活區的農家書屋,翻開圖書室歷史新的一頁。

      一塊榮譽獎牌 ——

      村民靠讀書改變人生

      南關村的書柜上擺放著一塊榮譽獎牌——安陽市2009年度“最喜愛的農家書屋”,格外引人注目。“老話總說知識改變命運,看書真的可以改變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提起農家書屋建設初期的這份榮譽,李云給記者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村民李和平和韓北琴家庭條件不好,孩子常年生病。為了給孩子治病,李和平兩口子干過各種各樣的買賣,可都沒能走出困境。2008年起,李和平開始嘗試著喂奶牛,在周邊賣牛奶,得知農家書屋有各種科技類的圖書,他一有空就來看書學習。李云也是想盡一切辦法幫他找技術類圖書,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題,沒事兒就跟韓北琴聊聊家常,鼓勵他們日子會越過越好。后來,靠著勤勞肯干,李和平一家的經濟狀況終于得到改善,他們打心底里對農家書屋和李云表示感謝。

      在王斌的記憶中,讀書改變了不少人的命運。農民出身的張漢廣,小學沒畢業,但他進廠后喜歡看書,通過自學逐漸能看圖紙了,后來他成了汽車水泵廠的廠長。

      最喜愛農家書屋的不僅是致富有門的村民,還有對知識最為渴求的學子。采訪當天正值周末,一大早就有學生上門看書。12歲的于振軒是書屋的常客,每個周末總是第一個來報到,一坐就是一天。“我覺得在這兒看書比家里環境好,而且書的種類也多。平時我愛看歷史和科普類的書,家里的書早都被我看完了,這里的書總也看不完。”于振軒說完又拿起手中的《三十六計》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農家書屋不僅是南關村村民的“加油站”,也是村里孩子們的精神殿堂。他們在這里繼承和弘揚幾千年留下的中國書香傳統,用讀書改變自己,用知識創造人生,用文化振興鄉村。“搞好農家書屋建設,就是守住一方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抓得實、留得住的農村文化陣地。我們就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讓農家書屋物盡其用。”李云坦言。

      一沓借閱憑證 ——

      每一本圖書都是寶貝

      在李云的辦公桌里,放著厚厚一沓借閱憑證,有疫情期間村民借書的記錄,還有一些“借書條”。

      “我們村的農家書屋在周邊社區和村落是圖書最全的,有時候別的社區搞活動,就會來臨時借書。每次我都要認真記錄類別、書名,這屋里每一本書都是寶貝,一本也不能少。”李云隨手拿起一張借書條回憶道,“上次隔壁社區借走四本書,還回來時根本不是我們借出去的那幾本,我逐一對照書名,要求他們原封不動還回來。”

      當時有人說都是公家的東西,這么較真干啥?可李云認為,正是因為是公家的圖書才更要格外珍惜。更何況是書,有多少人把它視為比生命更重要之物。

      其實,吸引南關村村民走進農家書屋的,不僅是圖書,更是貼心、負責的圖書管理員李云。2021年,已近70歲的李云退休后,做起了專職圖書管理員,她更是一心撲在農家書屋,把這里當成第二個家。2021年10月李云榮獲“河南省農家書屋優秀管理員”稱號。

      記者面前的這位古稀老人,身材瘦小、精神矍鑠,談話間思路清晰、語速很快。

      “李云奶奶對我們可耐心了,有一次我看書入迷忘了時間,她也不催我,等我看完才回家。”一聽說要夸夸李奶奶,于振軒連忙說道。

      在李云的悉心管理下,南關村的農家書屋已經不僅是一個看書的地方,依托農家書屋這個閱讀平臺,整個村莊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兒童之家、培訓基地、文化娛樂等“書屋+”延伸服務開展得有聲有色。

      2022年10月下旬,南關村圖書室30多年來首次關門裝修,升級之后將成為安陽市甲骨文書屋。據悉,從2020年起,作為甲骨文發現地的安陽先后投資三千多萬元,建成了68座甲骨文書屋。預計12月下旬,裝修一新的南關村甲骨文書屋將對外開放,這兒將成為安陽市民新的文化打卡地。

      “凡是有利于書屋發展的,我們都要積極參與,大家也都希望咱的書屋能越來越好,再辦30年!”李云憧憬道。

      關鍵詞: 圖書管理員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