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世界動態:漳州法院生態司法創新讓生態環境保護更有力
      發布時間:2022-10-22 20:32:19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瑩通訊員林娟娟近日,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課題“司法服務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開題論證會在福建省漳州市中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瑩 通訊員 林娟娟


      (資料圖片)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課題“司法服務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開題論證會在福建省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召開。

      據了解,這一課題由漳州中院和華僑大學法學院聯合承擔,是漳州法院調研工作的一次歷史性突破,更是漳州中院司法助力“雙碳”目標的又一次探索。

      漳州市東山島是谷文昌治理風沙綠色理念的發源地。多年來,漳州法院一直將生態司法作為服務發展的時代課題,先后創新十余項機制做法,相關成果被寫入《中國環境資源審判》(白皮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第三批改革成果復制推廣實施方案》等。今年9月中旬,漳州中院生態庭再獲殊榮,獲評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先進集體。

      勇探索:向海圖強助千帆

      2021年11月24日,漳州市東山縣人民法院雙碳生態巡回法庭公開開庭審理兩起涉“藍碳”領域案件,依法以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兩被告人拘役4個月、緩刑6個月,同時責令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被告黃某光、陳某才賠償水產品損失、支付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用于購置魚苗進行增殖放流。

      漳州市中院此前聯合漳州市發改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等6家單位設立藍碳司法保護與生態治理研究中心,聯合探索碳匯認購、示范判決、生物多樣性修復、碳執行等藍碳司法保護模式,打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新亮點。在此基礎上,漳州市中院結合轄區地域特點,指導龍海、漳浦、云霄、詔安、東山5個沿海基層法院設立藍碳司法保護五大示范點,試行藍碳司法保護案件類型與統計標準,并將涉藍碳案件分為環境污染防治類、生態環境治理與服務類、生態保護類、氣候變化應對類、資源開發利用類, 綜合運用刑事、民事、行政三種責任方式,推動涉碳案件集中審理。

      除創新涉藍碳案件審判機制外,漳州市中院還拓展藍碳生態司法修復模式,指導東山法院試行“凈灘護?!毙迯湍J?向被判處緩刑的被告人發出全國首批“凈灘護海令”,引導被告人主動從“非法捕撈者”向“凈灘護海員”轉變,推進藍碳司法實踐,促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2021年底,漳州市中院藍碳司法保護與生態治理機制獲評“2021年度福建法院十大改革創新亮點舉措”。

      立體護:只此青綠入畫來

      漳州森林面積81.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4.65%。為守護好這一“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漳州市中院生態庭持續深化涉生態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和執行案件“四合一”司法機制,并在嚴厲打擊涉生態犯罪的同時,探索生態修復機制。

      根據不同的環境污染情況,漳州市中院生態庭針對個案制定精準修復方式,如在山林修復中推行就地、異地、公益林地損害同步復綠,在礦山整治修復中推行削方減載、紅黏土回填壓實、引流地表水、補植復綠“削填引種”同步進行,在田湖水域修復中推行水體污染“引流沖污”“增殖放流”、生物水草等修復方式同步實施,在海域修復中推行“還砂入?!奔胺雷o林、灘涂養殖、近海污染防治同步保護……

      2021年,在福建省高院評選的福建法院十大生態修復方式中,漳州“增殖放流”“削填引種”“引流沖污”“還砂入?!薄皩糍Y金”統籌修復等五種修復方式名列其中。

      建智庫:技術支持破藩籬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陸鑾眉在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提出建議在全國法院系統推廣適用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技術專家共享機制的建議。

      讓專業力量成為解決法院生態資源審判技術難題的“金鑰匙”,這是漳州中院創新生態司法實踐一以貫之的理念。

      早在2011年,一批來自環保、林業、水利、礦產、海洋與漁業等領域且具有工程師職稱的32名專家被選任為專家陪審員,參與生態案件審理,提供重要的司法決策參考和專業技術支持。

      2020年,漳州市中院創立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技術專家庫,吸納全市11個生態領域人才43名,出臺技術調查官管理辦法和工作規則,規范技術調查官的選任、管理和使用,明確技術調查官參與訴訟活動的程序、職責、效力和法律責任等,完善技術輔助機制。

      在兩年多的探索中,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參審的生態案件涉及污染環境、非法采礦、非法捕撈水產品、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等多種類型,填補了生態環境審判技術輔助制度空白,疏通了生態修復難以落地堵點,真正形成“誰破壞誰修復、在哪里破壞就在哪里修復”的生態司法治理實踐新樣本。

      強陣地:低碳理念入人心

      今年5月18日,在東山縣文昌小學的操場上,近千名學生同臺競技寫書法,“守護海洋·與法同行”“藍碳司法·護航生態”等文字躍然紙上。隨后,法官們還與學生們一起以“法校同行·共繪藍碳”為主題,共同描繪法院的“藍碳司法保護”標識。

      漳州市中院生態庭在執法辦案之余,加強普法宣教,厚植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每年“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生態庭法官都要上街開展生態法律宣傳、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典型案例等。

      此外,漳州市中院還積極推進生態普法教育基地建設,在龍海國有林下林場成立生態司法“碳匯”教育基地。2015年,漳州市中院被授予“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實踐基地”之一。2021年,漳州市中院指導龍海區法院建立紅樹林司法保護示范點,指導云霄縣法院設立濕地司法保護示范點,指導東山法院建成藍碳司法展廳,打造傳播低碳文化、碳補償、司法保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陣地。

      “漳州依山傍海,擁有獨特的生態傳承。下一步,漳州市中院還將在東山建立漳州法院雙碳司法保護展示館,打造碳匯司法宣教基地,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貢獻更多司法智慧和力量。”漳州市中院黨組書記、院長吳元祥表示。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