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世界快看點丨“刷視頻賺錢”不能成為侵權連續劇
      發布時間:2022-09-29 15:29:21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李英鋒“邊刷視頻邊賺錢”“輕松日賺百元”……近期,在部分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平臺上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廣告語,推廣一些號稱可以通過刷視頻


      (資料圖)

      □ 李英鋒

      “邊刷視頻邊賺錢”“輕松日賺百元”……近期,在部分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平臺上經常能看見這樣的廣告語,推廣一些號稱可以通過刷視頻賺錢的APP。刷刷視頻就能賺到錢,看上去頗有吸引力,但其中套路不少:有的宣傳用語極盡夸張,根本無法兌現;有的在提現過程中設置了許多門檻;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制作非法APP,借此設局欺騙消費者。(9月26日《人民日報》)

      刷刷視頻就能賺到錢,輕松又簡單,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然而,很多消費者切身體驗之后才發現,刷視頻不僅難以賺到錢,難以吃到“餡餅”,還可能會掉入APP平臺精心設計的連環陷阱之中,被反刷一筆錢。

      其實,一些APP平臺的套路并不復雜——先大張旗鼓地宣傳“輕松賺錢,提現秒到賬”,對相關的提現門檻和條件只字不提,把消費者刷視頻的欲望調動起來,等到消費者上了“鉤”,再一步一步地亮出提現需要用戶“達到一定等級”“積累一定數額”“積累代幣以外的其他道具”“充值解鎖”等條件,有些APP甚至還要求消費者“拉人頭”……消費者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為APP奉獻不少關注和流量,有的消費者還要付出會員費、充值費,最終也提不了幾塊錢,甚至根本就提不到錢。令人擔心的是,在“刷視頻賺錢”的背后,很可能暗藏著侵犯個人隱私、詐騙等風險。

      從法律角度看,一些APP平臺的“刷視頻賺錢”套路構成虛假宣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APP平臺在初始宣傳階段,藏一頭蓋一腳,只說賺錢快,不說賺錢難,欺騙誤導了消費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另外,APP平臺的“刷視頻賺錢”規則屬于格式條款,也應遵守有關格式條款的法律規定。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均明確: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據此,如果APP平臺未把“刷視頻賺錢”的具體流程、門檻、條件和難度提前以顯著方式告知消費者,或未作出重點說明、提示,致使消費者產生了“刷視頻賺錢快、賺錢容易”等誤解,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可以主張APP平臺的相關提現規則不成立。

      “刷視頻賺錢”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事,而是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相關部門也已啟動了多輪整治,但顯然,以“刷視頻賺錢”為表現形式的侵權“余毒”或變種“病毒”依然存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更具欺騙性、迷惑性,而上當受騙的消費者也大有人在。“刷視頻賺錢”不能成為侵權連續劇,面對這一問題,有關監管部門需要進一步健全整治機制,加大整治力度,強化整治效能。工信、市場監管等部門應針對“刷視頻賺錢”的套路給出明確的法律定性,劃清法律底線,并暢通投訴舉報通道,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常態化網絡巡查,對調查屬實的違法侵權行為依法查處、曝光,發布典型案例和消費警示。當然,有些運營不明的APP平臺借助一些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誘導用戶充值消費,對此,社交媒體平臺也應履行管理責任,發現違法侵權問題后,采取封限賬號、建立黑名單、提示消費者注意相關風險等方式進行干預,并報告監管部門。而消費者也應擦亮眼睛,看清“刷視頻賺錢”的難度和風險,謹慎上手,謹慎充值,避免貪小便宜吃大虧。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