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環球快看:常州:法治賦能“紅色物業”推動老舊小區共治共享
      發布時間:2022-09-22 15:42:36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顧文彬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缺失,是許多老舊小區中存在的“老大難”問題。那么,老舊小區改造后,“軟件”配套如何跟上“硬件”提升的

      □ 顧文彬

      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功能缺失,是許多老舊小區中存在的“老大難”問題。那么,老舊小區改造后,“軟件”配套如何跟上“硬件”提升的步伐?怎樣形成大多數居民認可的管理模式,補齊社區治理的末梢短板?針對老舊小區“改易管難”的問題,江蘇省常州市永紅街道交上了一份“答卷”。

      2021年,常州市開始對95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提升,該市鐘樓區永紅街道的老舊小區是重點改造區域之一。一年多以來,永紅街道用法治賦能“紅色物業”,探索以“黨建引領、法治助力、物業管理”三位一體為方向的小區治理新模式,實現了基層法治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雙掛鉤雙提升”。


      (相關資料圖)

      “硬件”改造完成,治理提升跟進

      2021年,永紅街道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完成97萬平方米的改造,涉及居民13849戶。其中房屋最老的,當屬始建于20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清潭第一社區(以下簡稱“清一社區”),這些開放式的老舊小區內道路破損,停車位不足,且缺少物業管理,樓道雜物堆放、環境臟亂、飛線充電等現象隨處可見。

      今年上半年,隨著清一社區改造項目完成,基礎設施跟功能配套的問題得以解決,但離群眾向往的井然有序的小區管理,仍存在差距。

      為此,永紅街道司法所在街道黨工委與鐘樓區司法局的指導下,在清一社區開展了對小區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小區物管中心成立了物業糾紛調解工作室,受理與物業管理相關的日常矛盾糾紛調解,形成“調和、調順、解憂、解難”的糾紛調解模式;同時,充分發揮律師等專業法律工作者的作用,以法治助推紅色物業建設。

      以法治力量賦能“紅色物業”

      今年5月,鐘樓區委辦、區政府辦印發了《關于推進“紅色物業”助力社區治理創新的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旨在加強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規范化建設,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在改造工程開始時,永紅街道司法所就在清一社區同步開展了紅色物業平臺建設,協助建立健全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等。

      引進物業公司后,司法所又聯合律師事務所組建“紅參謀”法治智囊團,由基層實踐經驗豐富、有群眾基礎的老同志組成,為小區改造出謀劃策。同時,司法所聯合清一社區充分挖掘干部群眾中的法治力量,擴大“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學法中心戶”等隊伍,協助完成入戶宣傳、政策解讀等工作,收集民情民意。

      6月,永紅街道辦事處與鐘樓區司法局簽署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活動”結對共建協議,協議簽署當天揭牌的物業糾紛調解工作室,彌補了傳統物業在矛盾糾紛調解方面的不足。街道司法所結對的律師事務所也正式進駐清一社區物管中心,通過定時值班、電話熱線和網上解答等方式,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應對改造中的各類問題矛盾。

      建立議事協商機制,推動社區共治共享

      老舊小區改造逐步完成后,為更好地發揮小區管理中的法治力量,永紅街道司法所聯合街道、清一社區黨委、黨員代表、樓組長、居民代表和律師等多方力量,召開“老舊小區管理”民主議事會與“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大家一起“說一說”“議一議”,在社區與律師的協助下擬定改造后的居民公約,形成大多數居民認可的管理模式,目前已初見成效。

      司法所還組織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和居民參加培訓,學習民法典、物業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并啟動了“法治積分”項目,鼓勵更多居民參與民主議事和培訓活動。

      法治助推下的“紅色物業”,讓改造后的永紅街道老舊小區的物管工作與法治建設形成合作與互補的良性關系——物業服務通過法治“條線”串起千家萬戶,法治建設亦可通過物業企業的基層管理發揮觸點優勢。

      永紅街道司法所負責人介紹說,該所將借鑒清一社區的成功經驗,幫助其他改造后的老舊小區成立“紅色物業”,推進小區治理能力和法治建設不斷提升,將老舊小區改造成果轉換為居民群眾的幸福碩果。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