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當前訊息:“多虧‘我來辦工作室’,及時幫助了我”
      發布時間:2022-09-11 07:27:21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本報記者黃潔□本報見習記者白楚玄天還沒亮透,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前朱各莊村黨支部書記邵衛軍就接到村民王小萍(化名)的電話:“邵書記

      □ 本報記者 黃潔


      【資料圖】

      □ 本報見習記者 白楚玄

      天還沒亮透,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前朱各莊村黨支部書記邵衛軍就接到村民王小萍(化名)的電話:“邵書記,您可得幫幫我,我這一宿沒睡著,想起來心里就難受。”

      原來,王小萍夫婦居住的房屋所在地并非宅基地,故在村里征地拆遷評估時被認定為“非宅”,雖然可獲得地上物補償,卻不能享受回遷安置房屋待遇。王小萍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口口聲聲說“要到上級討個說法”。

      “我大概20分鐘之后到村委會,您直接到‘我來辦工作室’找我,咱們見面細聊。”邵衛軍的這句話,自“我來辦工作室”成立后,常掛在嘴邊。

      《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信訪工作條例》規定,鄉鎮黨委和政府、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以及村(社區)“兩委”應當全面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協調處理化解發生在當地的信訪事項和矛盾糾紛,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隨之,誕生于房山區創新基層信訪工作過程中的“我來辦工作室”,也與群眾貼得越來越近。

      2021年7月,房山區決定進一步完善基層信訪機構,統一建立“我來辦工作室”,實現機構名稱、人員組成、工作制度“三統一”。同時將村(居)民最大限度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兩委”干部、志愿者隊伍定時走訪,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從家長里短中隨時發現矛盾問題的苗頭隱患,開展源頭預防化解。

      邵衛軍既是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我來辦工作室”主任。對他來說,凌晨半夜接到電話,是常有的事,只要有時間,他都會約群眾見面聊聊。在他看來,“我來辦工作室”就是要讓群眾在需要幫助時能夠順利找到“組織”。

      對于王小萍家的情況,邵衛軍早有耳聞,村里的老黨員在走街串巷的時候就發現了王小萍情緒有波動。接到王小萍的電話,邵衛軍叫上村婦女主任一同接待了她。接待過程中,兩人一邊安撫王小萍的情緒,認真向她解釋拆遷安置政策,一邊在絞盡腦汁思索,對于王小萍夫婦雙雙失業、生活陷入困境的實際情況,該如何進行幫扶?

      這一次接待后,王小萍情緒有所緩和,雖然對于補償款的訴求仍然很堅持,但她對兩位村干部的及時接待表達了感謝。“你們這么早肯接待我,我很感動,至少有人愿意聽我說話,我心里舒服多了。”

      但邵衛軍明白,群眾的困難不解決,僅僅接待工作是遠遠不夠的。之后,他便帶著村委會一起開始幫助王小萍夫婦找工作,可村里沒有什么集體經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崗位。“‘我來辦工作室’也有三級聯動機制,村里解決不了的困難可以向上級求助,由信訪聯席辦統籌推動。”想到這一點的邵衛軍,立即將困難向街道信訪辦進行匯報。

      了解情況后,街道接過“接力棒”,在街道范圍內幫助王小萍找到了工作。雖然王小萍要求回遷安置沒有政策依據,但考慮到她婆婆患重大疾病、夫妻又無穩定經濟來源的實際困難,街道決定和村里一起,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給予她幫扶支持,幫她渡過難關。

      了卻了“煩心事”的王小萍心中充滿感激:“多虧了‘我來辦工作室’,在我情緒最激動的時候及時幫助了我。如果我到處去鬧,不僅會損害房山的形象,自己的問題也不可能得到這么好的解決。”

      積水成河,聚沙成塔。房山區城關街道在小小的苗頭中發現隱患,看到群眾的困難和無助,及時伸出援手,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認可。這也是房山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協調處理化解信訪事項和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房山區“小事”由村社區工作室就地辦理,“大事”由村社區代理群眾表達訴求,“難事”由屬地鄉鎮街道“吹哨”后區級部門聯動化解模式已初見成效。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