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世界速訊:放生者曝圈內亂象
      發布時間:2022-09-01 16:32:40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隨處可見的巴西龜是《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的一員。孟偉攝《法治周末》記者楊代媛一條“怪魚”的抓捕行動,吸引了眾多網友的圍觀。這條名

      隨處可見的巴西龜是《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的一員。孟偉攝


      (資料圖)

      《法治周末》記者 楊代媛

      一條“怪魚”的抓捕行動,吸引了眾多網友的圍觀。這條名為鱷雀鱔的“怪魚”,一時間成為“頂流”,也讓許多人知道了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

      無獨有偶,8月初,有報道稱北京市海淀區一小區出現鱷雀鱔。這條鱷雀鱔后在小區業主的努力下被抓獲。

      專家表示,雖然目前買賣鱷雀鱔并不違法,但它確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外來物種。而作為外來物種的鱷雀鱔出現在我國本土公園內,很可能與放生活動有關。

      《法治周末》記者發現,在電商平臺搜索“鱷雀鱔”關鍵詞進行搜索后,有大量商家正在售賣這款“怪魚”,不少商家還打上了“絕版”的標簽,其中僅有個別商家標注了“禁止放生”等字樣。

      因“放生”而引出的禍事比比皆是。

      比如,2016年,北京懷柔山區有人私下放生了幾百只藍狐和貉子,咬死、咬傷附近村中的家禽,給村民造成了恐慌。再如,媒體曾披露的一些“愛心人士”盲目放生福壽螺、克氏原螯蝦、佛羅里達鱉等外來物種,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甚至有人一次性放生58公斤蛇和2公斤臭蟲。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放生活動逐漸增多,并出現了攀比放生、借機斂財等亂象。由于缺乏綜合性法律法規的指導,地方主管部門、監管部門缺乏指導性政策、執法乏力,放生野生動物、外來物種乃至外來入侵物種的行為日趨高發。從沿海濕地到云南省高原地區的瀘沽湖,原生生態系統和物種受到放生活動破壞的案例屢見不鮮。”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陳海嵩說,不理性的放生極為可能造成生態災難。

      家住山西的劉女士曾經參與過放生活動。

      據她介紹,放生的生物,一般選擇較為常見的鯉魚、鰱魚、泥鰍等。

      “這些生物最為常見,也很容易購買,所以我們放生一般選擇這些生物。但近年來確實有些人出現了攀比心理,會選擇買一些貴的、不常見的魚類進行放生。”劉女士告訴記者,民間的放生活動一般比較松散,大多以個人名義進行,也有一些有組織的放生活動。

      劉女士向記者坦言,實際上,網絡上有許多“科學放生”的建議。其中包括建議給放生動物選擇適宜的、符合動物生活習性的環境;放生前需進行檢疫,有疫病的個體或群體不適合野放;放生前盡量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等等。這些建議,一些放生者很可能看過,但實際嚴格遵守的人寥寥無幾。

      “實際上,鱷雀鱔屬于觀賞魚類,目前來看,民間放生選擇觀賞魚類的比例比較小。盡管目前我們國家對于隨意放生有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在執行和監管方面的力度明顯不夠。”知名科普博主、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網名)告訴記者,對于民間的放生活動,可采取大型活動官方介入、小型活動民間監督的形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在科普方面加強力度,不論是生物生態知識還是法律知識,這些宣傳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對此,陳海嵩也表示,我國圍繞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宣傳、教育、引導,有待建立起成熟機制。

      此外,“開水族館的生物男”還告訴記者,此次全網關注的“抓捕鱷雀鱔”活動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他們并沒有選擇最快捷高效且經濟的方式(進行抓捕)。這次選擇了救援專家進行抓捕,我個人認為并不合適,應當詢問水生物專家、垂釣專家的意見。”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