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世界微動態丨遏制商品過度包裝要“全覆蓋監管”
      發布時間:2022-09-01 16:42:23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戴先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印發《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集中整治商品過度包裝、“天價”月餅和蟹卡蟹券等問題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兩

      □ 戴先任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印發《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集中整治商品過度包裝、“天價”月餅和蟹卡蟹券等問題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商品過度包裝等集中整治。


      (資料圖片)

      商品過度包裝,近年來屢禁不止,成了不少行業的“潛規則”。比如,每逢端午節,相關部門非常重視遏制粽子過度包裝問題。而現在臨近中秋節,月餅過度包裝問題也成了輿論關注焦點。粽子、月餅是商品過度包裝的“重災區”,而兩者又都是時令食品,在端午節、中秋節期間進行重點整治,很有必要。

      不過也要看到,其實不僅是月餅,很多商品一度都受到過度包裝之風的裹挾,過度包裝問題嚴重,比如,外賣過度包裝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隨著網絡外賣的興起,外賣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不容小覷,尤其是外賣過度包裝問題,帶來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一份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相關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引發關注,該團隊根據3500萬份外賣訂單分析,2020年全國外賣垃圾中塑料垃圾重量約160萬噸,而無害化處理160萬噸塑料垃圾,大約需花費24.5億元。

      商品過度包裝,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包裝再精美,最終還是會變成垃圾,既造成包裝浪費,還會帶來包裝物污染。商品過度包裝還讓消費者“買櫝還珠”,好看不實用的過度包裝,最終還是會讓消費者“埋單”,經過過度包裝的商品,價格上漲,性價比低,所以,過度包裝,損害的最終還是消費者權益。

      同時,在過度包裝的不良風氣影響下,一些商家舍本逐末重“顏值”輕“品質”,變得華而不實。商品的“顏值”是越來越高,但這并不利于產品質量的提升,一些商家將經營的重心由商品本身轉向了外包裝,卻忽略了商品質量,導致出現商品“中看不中用”的問題。

      所以,不能只盯著粽子、月餅存在的過度包裝問題,任何商品的過度包裝問題都要引起重視。認識到商品過度包裝在消費市場的普遍性,才能更深入了解商品過度包裝的成因和危害性,從而更好地因癥施策,更好地對商品過度包裝問題標本兼治,進而避免整治“一陣風”和變得片面,防范“按下葫蘆浮起瓢”。

      商品過度包裝,關鍵還在于一些商家迎合和利用了消費者“好面子”的消費需求和攀比心理。但像外賣是一次性消費品,也不太可能像月餅一樣,出現面子消費和違規送禮等現象,包裝本應越精簡越好,誰能料到,外賣包裝精美、贈品多等也成了普遍現象。可見,一些消費者的奢靡消費觀念嚴重,非理性消費需求助推了商品過度包裝現象。

      近年來,國家標準委陸續制定出臺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綠色包裝評價方法與準則》等十余項國家標準,相關制度也越發完善。比如,為了遏制商品過度包裝,去年修訂發布的GB 23350-2021標準,規定了食品和化妝品的包裝空隙率、包裝層數、包裝成本等方面的技術要求,涵蓋了糕點、酒類、茶葉、飲料、保健食品等31類食品。這些因素的影響,都讓近年來商品過度包裝現象有所遏制。

      雖然商品過度包裝問題得到了較好遏制,但現實中,商品過度包裝問題仍沒有絕跡。

      所以,遏制商品過度包裝問題,需要對消費市場“全覆蓋監管”,不能留死角,對商品過度包裝問題既要露頭就打,還要形成長效化、常態化的監管機制,同時還要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提倡“節儉風”“環保風”,遏制消費市場的非理性消費需求。因此,“斬除”過度包裝,留下“適度包裝”,讓消費市場和消費者都能回歸理性,需要消費者、商家、監管部門等各方能夠形成合力。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