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當前熱聞】強軍勝戰的“兩棲刀鋒”
      發布時間:2022-08-09 07:39:01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本報記者陳麗平□本報見習記者韓瀟“打贏未來戰爭,不在于誰的‘指頭粗’,而是誰的‘拳頭硬’。”著眼“陸海并重”的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 本報記者 陳麗平


      (資料圖)

      □ 本報見習記者 韓 瀟

      “打贏未來戰爭,不在于誰的‘指頭粗’,而是誰的‘拳頭硬’。”著眼“陸海并重”的使命任務和“裝備迭代”的營隊實際,陸軍第73集團軍某旅合成營營長陳松向海圖強,助推營隊實現攥指成拳轉型升級,深研跨海突擊訓法打法,著力破解聯合作戰難點問題,迅速成長為強軍勝戰的“兩棲刀鋒”。

      合成作戰推動轉型升級

      “只有把合成作戰思維理念融入到戰訓活動中,才能攥指成拳,實現部隊由表及里的深層次轉型。”5年前,身為改革調整后的合成營首任營長,陳松真實地觸摸到了陸軍轉型的脈動。

      面對全營裝步、坦克、通信、偵察、工兵等十余個兵種、數十種武器裝備、近百個不同專業崗位,陳松把過往的榮譽和成績歸零,帶頭掀起學裝用裝、研海懂海練兵熱潮。

      突擊車二連火控技師萬羅程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那時候陳松每天一得空就鉆進擁擠的戰車里,從戰車構造、工作原理,到操作技巧、注意事項,一一咨詢請教。酷暑天里,戰車內溫度常常達到了四五十攝氏度,陳松一進去就是幾小時。

      每次訓練,陳松第一個駕戰車下海、第一個海上實彈射擊、第一個上艦指揮裝卸載,僅一年多時間就熟練掌握18個專業和12種武器裝備運用。

      在陳松提議下,營里開辦“合成講堂”,讓不同專業骨干登臺,既講本專業特點優勢,又講“盲區”“短板”。“步坦協同重點解決坦克射擊盲區和步兵火力不足問題”“坦炮、步炮協同就要注意射擊安全界及時間協同問題”……各專業在相互了解中加深融合,在換位思考中主動配合。

      陳松打破專業壁壘和兵種界限,制定步、坦、炮、工、偵等兵種協同訓練計劃,規范合成營屬力量協同行動模型,不斷推進要素集成、單元合成、體系融合,助推兩棲合成營轉型升級。

      “現代戰爭是系統與系統、體系與體系的對抗,唯有融入體系密切協同、環環相扣攥指成拳,才能筑牢體系對抗的‘四梁八柱’,在未來戰場上贏得主動。”陳松說。

      他深入發掘新裝備信息化優勢,主動帶領營隊骨干研究完善情報鏈、指控鏈、打擊鏈、保障鏈,把各作戰要素緊緊“網”在一起,實現指揮模式由直線型向網狀型轉變,徹底打通作戰鏈路的“七經八脈”。

      自主創新精研武器裝備

      “手握好劍,卻無好劍法,關鍵時刻如何亮劍?”前年年底,營隊列裝了某新型兩棲戰車。面對信息化、專業化程度更高的新裝備,陳松當即帶領全營射擊技師學習鉆研、反復研究,開發了兩個加固裝置,并反復試驗優化改進。最終,全營并列機槍射擊精度成倍提升。

      嘗到了自主創新的甜頭,陳松趁勢帶領官兵攻克新裝備形成能力的痛點難題。他研究設計瞄準附加鏡,解決了某型突擊車快速瞄準發射時瞄準點不清晰問題;提出研究直瞄極限射擊方法,使有效射擊距離超出理想射距33%,極大挖掘了裝備潛能;研發壓彈支架,解決了某型火炮壓彈不穩定問題……

      新裝備列裝不到半年就形成陸海兼備的單裝作戰能力,不到一年全營專業等級率從25%提升至95%。

      “陸上猛虎、海中蛟龍”,是對兩棲裝甲兵的最好定義和最高褒獎。然而,無限風光的背后是無限風險。

      去年4月,新裝備首次海上全浮裝載訓練,海面風高浪急,部分新訓駕駛員心里打起了鼓,有連長向陳松建議遴選部分駕駛技術、素質過硬的老駕駛員訓練比較穩妥。陳松力排眾議:“打仗還會讓我們挑風平浪靜的時機嗎?”

      隨后陳松親自觀察海風海浪,帶人逐車檢查車輛技術狀況,并叮囑注意事項和動作要領,最終新駕駛員全部順利完成復雜海況下上下登陸艦(艇)模擬演練。不久后,營隊取得了單日完成205個車組上下登陸艦(艇)的好成績。

      科技練兵升級戰法戰術

      陳松常說:“戰爭之法,講究另辟蹊徑、克敵制勝。只有不斷升級戰法打法,才能在戰場上贏得‘主動權’。”

      除了上級組織的演練,合成營平時實兵對抗機會少,合成作戰效能難以得到檢驗。陳松向旅首長提出自主對抗的建議——機關只提供對抗規則、初始態勢,不劃定交戰地域、不設敵情想定,幾個合成營互為對手,最大限度提供自主對抗、自主決策、自主演練的條件,放開手腳展開攻防對抗。

      現在,合成營自主對抗演練已成為該旅練兵常態。不同兵種各展其長,自主展開戰場偵察、火力召喚、開辟通路、搶修保障等行動,襲擾與反襲擾、偵察與反偵察、進攻與反進攻不斷上演。

      為了讓官兵們進一步了解戰爭、熟悉戰爭,陳松在全營常態開展“學戰史、研戰例、練戰法”活動,從戰略眼光、戰爭指導等多個層面解析戰爭制勝機理,從指揮謀略、戰法運用到兵力部署、障礙設置等反復揣摩戰斗細節。

      陳松明白,新時代訓練形勢需求,必須大抓科技練兵,帶動軍事訓練轉型升級。

      他主動請纓參與籌備旅模擬訓練中心建設,在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大膽提出了“以‘科技+’‘網絡+’推動訓練保障升級換代”的設計方案,建成了區域一流、設施先進的模擬訓練中心。

      前不久,陳松再次受領參加無人平臺作戰運用試驗攻關任務。他攻克無人平臺任務荷載、飛行控制等諸多難題,探索實踐“無人子母機”“察打一體無人機”“蜂群”等無人平臺實戰運用,申報相關專利6項,提升了合成營無人偵察、無人破障的實戰能力,讓克敵制勝有了更多新招。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