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世界球精選!海南立法照亮非遺保護傳承之路
      發布時間:2022-07-31 07:38:39 文章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本報記者翟小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 本報記者 翟小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黎錦、椰雕、調聲、瓊劇、疍歌、木偶戲……一個個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珍珠般璀璨奪目,而“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項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資料圖】

      如何讓非遺在守正創新中綻放出時代光彩?近日,海南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共18條,已于7月1日起施行。《規定》突出海南特色,從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加強非遺傳承傳播、促進非遺的合理利用等方面進行規定,以良法善治護航海南非遺傳承保護事業。

      立法守護非遺“根脈”

      海南省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2項,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82項,市縣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300多項。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于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此背景下,海南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保護和利用好東坡文化、海瑞廉政文化、“船型屋”等文化遺存,積極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世界雙遺產申報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認定、管理和傳承。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具體措施。近年來,海南省在非遺保護方面開展大量工作,建立健全了非遺保護制度體系,開展積極有效地保護傳承工作,增強非遺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

      “根據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我們成立專門班子,集中力量,在廣泛調查、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起草《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定(草案)》。”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二級巡視員鄒賢鋒說,在多輪立法修改中遵循不重復上位法規定、體現海南特色的原則,以適應自貿港建設需要。《規定》的出臺,通過立法守護“非遺”根脈,讓法治之光照亮非遺保護之路。

      健全非遺保護工作體系

      “遵循上位法,但不重復上位法,采取‘小切口’立法形式,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這一主線,堅持立法與非遺保護精準有效銜接。”鄒賢鋒表示,《規定》堅持突出海南特色,充分吸納和體現近年來海南省非遺保護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經驗和做法,從完善非遺保護體系等方面作出可操作規定。

      保護傳承是非遺工作的根本。結合海南實際,《規定》完善了非遺保護工作體系,尤其是建立海南省市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要求縣級以上旅文部門應當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東坡文化、海瑞廉潔文化等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進行調查,并提出列入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規定》總結形成分類保護的實踐經驗,明確根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屬性、特點以及存續狀況,實行分類保護。如對瀕臨消失、活態傳承困難的代表性項目,應當采取優先安排保護經費等措施,實行搶救性保護。

      “對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規定》提出可以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遺特色村鎮、街區,或者結合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對代表性項目及其所依存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鄒賢鋒表示。

      《規定》要求,縣級以上旅文部門對項目保護單位通過補助、獎勵等方式予以支持,對代表性傳承人提供必要的場所、保護補助費用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社會性公益活動、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專業技術職稱、參與人才認定等具體措施。

      提升非遺傳承傳播水平

      傳承傳播是擴大非遺社會影響力,提升非遺可見度,展示非遺保護工作成效,深化非遺保護意識,推動非遺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的基礎。

      為此,《規定》突出海南非遺特色和自貿港建設要求,多措并舉提升非遺傳承傳播水平。其中,提出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遺公約》,要求采取擴大原材料種植生產基地和傳承體驗設施建設、擴大傳承人群、扶持產業發展等措施,加強對黎錦的保護和傳承。

      海南是我國的重點僑鄉,擁有瓊籍海外華僑數百萬人,是海南自貿港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寶貴財富。為此,《規定》提出要發揮海南省華僑華人優勢,鼓勵華僑華人參與非遺傳承、傳播、宣傳和推廣,加強對瓊劇等起源于本省且在境外傳承的非遺的研究、交流和合作,創新合作模式,聯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此外,《規定》要求加強政府支持傳承力度,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具有海南特色、適宜普及推廣的傳統音樂、舞蹈、戲劇、體育等代表性項目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建立完善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館、博物館、傳承體驗中心(所、點)等傳承體驗設施等措施。

      “有關主管部門應當采取組織代表性傳承人等參加相關研習培訓,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設置相關專業和課程,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遺教育培訓等措施,培養非遺傳承人和后繼人才。”鄒賢鋒稱。

      促進非遺利用和發展

      合理利用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守正中創新,打造海南特色文化品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手段。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非遺保護的根本宗旨之一,支持非遺合理利用是本次立法的重要指導思想。”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公共文化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陳虹霓說。

      《規定》要求,發揮自貿港貿易投資自由便利等政策優勢,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理利用非遺創作開發動漫、游戲、演藝、影視、藝術品、文化創意產品等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拓展國際市場,開展非遺相關產品和服務跨境貿易。

      “《規定》結合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明確了推進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公園、酒店、商場等措施。”鄒賢鋒說。

      《規定》還推動非遺保護融入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縣級以上政府依托區域內獨具特色的非遺,支持建設非遺就業工坊、合作社、家庭工場等,推動鄉村地區傳統工藝振興,發展鄉村特色文化體育產業、鄉村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規定》提出支持社會各方主體參與非遺合理利用,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對合理利用代表性項目在場所提供、宣傳推介、產品銷售、稅收、政府采購等方面給予支持。

      另外,加強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明確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支持、指導非遺項目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承團體(群體)等,將涉及知識產權的傳統手工技藝、生產工具、藝術表現形式等申請專利、注冊商標、申報地理標志和著作權登記。

      “我們將以《規定》的出臺為契機,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這一主線,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非遺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讓古老的非遺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陳虹霓如是說。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