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70周年華誕 外媒集體圍觀 閱兵式上哪些“拉風”裝備會登場
      發布時間:2019-09-30 09:06:25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
      共和國70華誕臨近之際,70年來的風雨征程與輝煌成就已經引發全球的關注與議論。日本、菲律賓、以色列、意大利、美國、埃塞俄比亞等世界多國

      共和國70華誕臨近之際,70年來的風雨征程與輝煌成就已經引發全球的關注與議論。

      日本、菲律賓、以色列、意大利、美國、埃塞俄比亞等世界多國政要紛紛給中國人民送來祝福,贊嘆中國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甚至還特意錄制了一段小視頻,并用中文說“大家好”。

      國際媒體也紛紛聚焦中國70年來的發展成就。CNN近日發表多篇文章關注中國70年來的變化,論及中國建筑風格的成熟,以及能源結構的改善。BBC則感慨,中國70年前的開國大典只能拼湊17架飛機飛越天安門,如今卻即將展示世界頂尖級的武器裝備。

      一向挑剔的德國媒體也進行了系列報道,《南德意志報》刊登評論文章進行反思,認為西方對于中國的挑剔及其強大的恐懼,其實根源于對自身未來的憂慮。日本媒體對近鄰的密切關注則更顯細致,如日經新聞在“十一”前就注意到中國國慶假期出境客流的變化和國內的商業氣氛。

      這其中,已經在微博等社交媒體刷屏的閱兵式,是外國媒體關注的最大焦點。

      1999年閱兵,我國第二代洲際導彈“東風-31”首次亮相,標志著我國擁有了首款固體燃料遠程彈道導彈;

      2009年閱兵,首次亮相的“長劍-10”巡航導彈,使我國成為繼美蘇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自主研制、生產和裝備對地巡航導彈的國家;

      2019年閱兵,共和國將再給世人帶來哪些驚喜?

      24日,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副局長蔡志軍在記者會上確認,不僅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部分新型武器裝備將受閱,而且相比于朱日和沙場閱兵和海上專項閱兵,首次亮相的新型武器裝備比重較高。

      近日來,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周邊國家媒體梳理閱兵式上可能亮相的裝備,美國媒體則尤為關注其中的戰略武器。在24日的記者會上,新加坡記者就十分急切地詢問“東風-41”洲際導彈是否會亮相閱兵式。美國《外交學者》雜志發布了一篇報道,專門分析“東風-41”現身閱兵式的可能性。CNN也發布詳細報道,預估可能現身的精銳裝備。

      據悉,此次閱兵總規模約1.5萬人,各型飛機160余架、裝備580臺(套),是近幾次閱兵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軍事評論員石留風對深海區表示,綜合分析中國歷次閱兵裝備,可以看出基本遵從了以下原則:①務實原則,參閱裝備都是列裝型號,在研在試等未服役的型號不會參閱,所有的參閱裝備都是有戰斗力的,不唬人、不吹牛、不浮夸;②保密原則,高度核心機密的裝備不會公開,不做“打腫臉充胖子”的事;③低調原則,慶祝生日也要講政治,展出時機不成熟、可能引發外交糾紛的部分先進裝備,往往不會參閱;④便利原則,優先展示美觀大方、富有新意、便于展示的裝備,以彰顯科技進步和軍力提升——從以往閱兵的效果看,這類裝備也往往受到歡迎。

      基于這些原則,綜合各大媒體和社交媒體披露的彩排信息,閱兵式上大概率出現的新型裝備如下:

      “東風-41”洲際導彈

      社交媒體上流出的疑似東風-41照片

      “東風-41”是我國最新一代的固體燃料戰略核導彈,可對洲際戰略目標實施打擊。該導彈可在地面實施車載機動,具備一定的越野性能,綜合性能顯著提升。在美國重金打造反導系統的背景下,“東風-41”無疑是我國奉行的后發制人核戰略的堅固基石,可謂確鑿無疑的大國重器。

      據《環球時報》此前引述一位匿名軍事專家的話稱,“東風-41”是火箭軍第四代戰略核武器,射程達到1.4萬公里,火力可以覆蓋全球戰略目標,是火箭軍歷史上射程最遠的武器。相比于我國前代洲際導彈,“東風-41”的機動作戰能力、命中精度、反應時間以及自身生存防護能力等都大幅提升,與美俄正在研制的第七代核導彈在總體技術上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且在某些技術、材料和工藝上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認為,“東風-41”可攜帶約10枚分導式彈頭,能夠有效反制美國打造的反導系統。

      “無偵-8”超聲速無人偵察機

      疑似彩排圖片中現身的“無偵-8”超聲速無人偵察機

      當“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于2015年亮相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時,立時引起了國內外的轟動。作為人類史上首款成熟服役的反艦彈道導彈,這意味著中國有了拱衛海疆的全新利器,能夠對動輒把航母等巨艦開到別人家門口的海上霸權實施有效的區域拒止。

      但隨著這一裝備的亮相,接踵而來的問題是,中國是如何在遠離大陸上千公里的大洋深處發現、鎖定目標,并評估打擊效果的呢?如今,“無偵-8”超聲速無人偵察機的亮相,有效回答了這個問題。

      從此前披露的圖片看,“無偵-8”外形流暢,十分適于高速飛行。外界認為,該機目前任務是對中遠程彈道反艦/對地攻擊導彈進行打擊效果的偵察評估,但憑借其極佳的隱形設計,該機也能穿透敵方防空網進行縱深偵察,其航程或可覆蓋大部分西太平洋。

      直-20通用直升機

      長期以來,中國軍隊缺乏一款10噸級的中型通用戰術直升機來執行各種地形條件下的突擊運輸、空運及后勤支援任務。上世紀80年代引進的美制“黑鷹”直升機數量太少,90年代引進的俄制米-17直升機通用性不足。受制于此,相較于美俄等國陸軍,中國陸軍遲遲未能“插上翅膀”。

      根據官方資料披露,直-20于2010年立項,計劃2014年首飛,2017年投放使用。不過,直-20的實際進度應當要早于此,因為2013年官方媒體就報道該機已進行了成功首飛。

      從外形上看,直-20比較類似美制“黑鷹”,這點無法否認。但直-20仍較“黑鷹”有所改進,如其主旋翼采用五槳葉結構,具有更好的控制性和機動性。此外,直-20的機身和尾梁連接處有較明顯的過渡結構,應該是對機艙的運輸性能進行了優化。在直-20大規模服役后,其很可能像美軍的“黑鷹”那樣,衍生出適用于各軍兵種的龐大家族。

      “鷹擊-18”反艦導彈

      “鷹擊-18”是一款相對低調的網紅,盡管大眾關注度不及飛機與戰略核導彈,但卻被美國海軍贊為一款“近乎完美”的武器裝備。

      “鷹擊-18”之所以獲此殊榮,得益于其亞聲速與超聲速相結合的飛行模式,以及全球首創的“自適應超低空巡航”技術。根據航天科工三院總師朱坤的描述,“鷹擊-18”在發射后的初始階段能夠在極低的飛行高度以亞音速飛向目標,令敵方難以偵測;進入攻擊階段后,“鷹擊-18”能夠加速至超聲速,并能從高空與海面多角度對目標發起高速攻擊,極大地提升敵方攔截的難度。

      “鷹擊-18”的射程400公里,且發射方式多樣,除了艦載,還擁有陸基、潛射及空射等多種發射方式。更難得的是,據總師介紹,“鷹擊-18”還具備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命中率高”的特點。

      15式輕型坦克

      裝車運輸中的15式輕型坦克

      15式輕型坦克是我國最新研制的輕型坦克,并已列裝中國陸軍,主要適用于山區、高原等缺氧地形條件下的作戰任務,可以說是為青藏高原量身打造的一款新型坦克。

      15式輕型坦克全重約30余噸,較當今世界主流主戰坦克的重量要輕上不少。盡管如此,該坦克仍配備了10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使之能夠在復雜缺氧的山地條件下仍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同時,該坦克配備的105毫米線膛炮及30毫米榴彈發射器,能夠對T-72級別的主戰坦克及步兵陣地實施有效打擊。

      2018年12月27日,國防部證實15式輕坦已正式列裝部隊。由于15式輕型坦克此前從未參加閱兵,此次閱兵式將是這款新型坦克首次在公眾前正式亮相。

      殲-20與殲-16從天安門上空飛過。

      除了上述裝備外,由殲-20和殲-16戰機組成的“踹門組合”、跟上世界先進潮流的高超聲速武器、陸軍新型遠程打擊系統,甚至戰略核潛艇配備的“巨浪-2”潛射核導彈都有望首次在10月1日向全世界亮相。

      有這些神兵利器壓陣,新時代的首次國慶閱兵,共和國武裝力量全面重塑后的首次整體亮相,必將給觀眾及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關鍵詞: 70周年 裝備

      樂活HOT

      娛樂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