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eaqi"><button id="yeaqi"></button></li>
  • <fieldset id="yeaqi"></fieldset>
    <fieldset id="yeaqi"><table id="yeaqi"></table></fieldset>

    •  

      江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3-06-07 13:34:43 文章來源:江西日報
      江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資料圖)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征報道:金色海昏,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

      6月5日這天并非周末,沒想到,位于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內,竟然人頭攢動。簇新朱紅的云獸紋漆盤、漆耳杯,小巧精致的瑞獸形青銅鎮等,吸引著來自天南海北的觀眾。“這漆器造型精美、色彩對比強烈,真是巧奪天工啊!簡直不可想象,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居然有如此精美的漆木器!”來自河南的王女士對新修復的兩件漆器贊嘆不已。

      與廣大游客共享海昏文物最新修復成果,不僅讓游客真切感受到考古工作的魅力,更進一步展示了海昏侯國遺址的豐富文化內涵。海昏侯國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典型漢代侯國都城聚落遺址,已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及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遺址自發現以來,一直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并要求以世界遺產的標準推進考古發掘和保護。2020年江西省政府出臺《江西省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保護辦法》,通過立法推動文物保護法治化進程;2022年4月,國家文物局對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授牌。

      祠堂崗墓區位于劉賀主墓的東北方向,是漢代海昏侯國都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發現了數量眾多的墓葬和相關遺跡,為漢代列侯埋葬制度提供了珍稀的實物遺存。

      由于祠堂崗墓區存在著缺乏內部巡邏管理道路、民墳占壓遺址本體、原生植被風貌欠佳并擾動地下可能的埋藏文物等問題,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通過深入調研,制定環境整治方案,清除威脅遺址本體安全的野生植被,修整祠堂崗主墓封土,恢復周邊自然生態,保持墓園歷史氛圍。

      在祠堂崗墓區現場,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鋪設步行麻石和栽種果蔬苗圃。“漢代人已可熟練種植葵(冬葵)、藿(豆葉)、薤(藠頭)等蔬菜以及桃、棗、杏等果樹,墓區也正種植這些漢代常有的果蔬。根據遺址展示需求,我們從某個角度進行歷史風貌復原,既是原址保護,也給不遠千萬里而來的參觀者最好的民俗體驗。”管理局遺址保護處劉利處長告訴記者,“漢代人吃什么,種植什么,這里都能看到。”本次環境整治工程實施后,墓區主要威脅因素得以解決,周邊景觀環境得到改善,歷史環境逐步恢復,也將是考古遺址公園近期規劃的展示重點。據了解,祠堂崗墓區預計今年7月底前完工并對外開放。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著力打造“海昏侯”這張“金名片”,助推我省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而文旅融合也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今年“五一”假期,考古遺址公園迎來新一輪參觀熱潮。僅5月1日,考古遺址公園接游客量就達3.63萬人次,創下單日接待量新紀錄。遺址公園還組織開展了漢風市集、游藝、舞蹈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并聯合所在地鐵河鄉推出龍蝦美食節,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完成交易額1500余萬元,帶動農戶商戶實現凈利潤350余萬元。

      用時尚方式創新表達,讓傳統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考古遺址公園深挖海昏侯國歷史文化內涵,在節假日、遺址公園周年紀念日等特殊節日,大力開展古戲曲表演、漢代婚禮、漢代游戲等漢文化活動,還經常設置免費體驗的六博棋、蹴鞠、投壺、套圈、擊鼓等極具漢風的小游戲,而遺址博物館的裸眼3D、VR游覽、《鐘鳴海昏》編鐘表演等更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漢代文化。豐富的文化旅游業態,讓游客真實感受大漢盛世文明,體會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一件文物,講述一個“海昏故事”。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堪稱一部我國大漢歷史文化的教科書,其豐厚的文化遺產,為賡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提供了多層次物態載體。考古遺址公園還將繼續深挖珍貴歷史資源,不斷推出特色文化活動,為游客提供優質文化體驗,切實發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標桿的作用,讓考古遺產煥發歷久彌新的光彩。

      關鍵詞:

      樂活HOT

      娛樂LOVE